对于我来说,探寻历史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乐趣:我常常试图运用自然科学的推理逻辑,在浩瀚的古籍与各式典籍中寻找相对合理的解释。通过比对、思考海龟网,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,尽力通过图文重现历史的面貌(尽管未必接近真实的真相)。归根结底,这与玩电子游戏、打牌、玩麻将有几分相似。当然,这类“游戏”的成果属于人文科学的领域,因此其中难免夹杂一些情感色彩。例如,对于那些本可以被很好保存、却遭到毁坏的历史遗迹,我常常会在文字间流露出些许的惋惜与伤感。今天,这篇文章的内容也不例外。
前些天,我到江北一带走访时,曾向当地居民询问过劳动广场周围是否还存有老建筑的痕迹,得到的答案是否定的。虽然我并未亲眼见到这些建筑,但幸运的是,我知道江机职工医院是其中的一处老建筑,于是便独自前往那里,抱着期望,希望能够有所发现。
展开剩余77%这座医院位于新山街上,院落坐落在西北方,朝东南方开阔。站在远处,我看到前楼广场上停满了车辆,误以为这家医院依然在正常接待病人。然而走近一看,才发现这所医院早已停业了——如果不是那些车辆暂时撑起了些许人气,小广场上恐怕早已荒草丛生、无人问津。
我抬眼望去,看到一座呈“工”字型布局的临街诊疗楼,尽管曾做过简易改造,但其外形仍保留着鲜明的时代印记。从建筑带有些许欧式风格的外观海龟网,以及门窗略显狭长的形状等细节判断,这座建筑应该建造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。有当地人告诉我,这座建筑可能是日伪时期后期建成的现代风格建筑,可惜没有查到确凿资料,至今不能确认它是否是日本伪政权时期石油公司遗留的建筑。
此外,我还在院落西南角的一座红砖平房中,发现了一些历史的痕迹。解放前,吉林市的平房普遍采用硬山山墙,富裕家庭还会在山墙上装饰如悬鱼、惹草、山花等元素来增添美感。大多数普通住宅则是用砖垒起,一直到屋顶,墙体顶部的装饰仅限于天棚出风洞。这些房屋多为土字形的山墙,山墙顶端通常比较平整,笼边线条呈现出“几”字形(而解放后建造的房屋笼边一般呈现“人”字形)。至今,位于河南街福源馆背后的一些青砖平房依然保持这种山墙造型。
走近一看,虽然这座平房已经被涂上了新涂料,但我注意到它的墙体是由红砖砌成的。当地居民告诉我,日伪时期的平房也大多是红砖砌建的,其形式与铁安里附近的建筑风格相似。因此,尽管我从未见过马面房所用的红砖,但我曾见过许多铁道住宅区使用的“日本红砖”。我记得,日伪时期的红砖尺寸相对较小,略小于解放后生产的砖块。而江机医院原址的这座平房所用的红砖,明显是解放后生产的,因此我猜测它很可能是根据老式建筑图纸建造的。
当我在院内仔细观察时,发现平房正门上悬挂着“CT科”和“血液透析科”的铜牌,医院的名字已经标注为“新世纪医院”。实际上,在院内能看到的所有有关医院名字的标识,都是“吉林市新世纪医院”。而在一些遗留的院墙上,还隐约保留着一些与原职工医院相关的纪念碑,那里记录着过去的故事,仿佛是对那段历史的细微怀念。
回想上世纪,由于地方政府的财政状况相对紧张,吉林市的许多中大型国企承担了与职工生活、福利、社会保障等相关的社会职能,其中职工医院便是企业办社会的重要形式之一。江机医院始建于1949年7月,是吉林市一家较大的军工企业职工医院。2004年,医院更名为吉林市新世纪医院。医院更名后,宣传资料记载,当时医院的占地面积为23560平方米,建筑面积达7200平方米,医院开设了157张床位,并设有三个门诊部和七个社区卫生服务站。医院内设有内科、外科、妇产科、儿科、介入科、眼科、口腔科、皮肤科等近二十个临床科室,另外还有CT、彩超、脑彩超、检验、影像学、内窥镜等十几个医技科室,其中东软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系统曾是吉林市唯一的……
然而,正是这样一家历史悠久、设施完善的医院,如今却呈现出逐渐衰退的景象。在清晨的阳光下,我仔细观察着眼前这些建筑的细节,然而内心却难掩一股失落的情绪。作为外来者,我并不了解这座医院为何会走到今天的局面,不能轻易做出评论。
不过,在探访这些老建筑的过程中,看到许多曾以“企业办社会”形式存在的单位的兴衰,心中难免涌现出一些感慨: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,无论是新的还是旧的,始终是不断变化的变量,而非固定不变的常量。为了在竞争中生存、发展,软件条件往往比硬件条件更为重要。因为一旦忽略了软实力的培养,再精良的硬件设施也难以抵挡时间的侵蚀。遗憾的是,很多时候,软件条件的提升,常常是可遇而不可求的……
特别感谢网友“那些麻花”对我撰写这篇文章的支持与鼓励!海龟网
发布于:天津市爱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